“冬天買的衣服,快到夏天了還沒發貨”“有的預售即便交了全款,發貨也得等”“好不容易過了預售期,商家卻說缺貨,要取消訂單”……近期,關于網購預售的話題引發了大量討論,不少網友稱,超長的預售期正在透支自己的消費熱情。
漫長等待,透支消費者耐心
預售,指的是產品還未正式進入市場前進行的銷售行為。近年來,隨著互聯網電商的快速發展,網購預售日益普遍。
“按常理講,網購預售對消費者和商家本該是雙贏的。”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許光建認為,消費者可通過預售活動提前鎖定爆款商品,并且還能享受“付定金立減”等優惠。對商家而言,預售活動可以幫助他們開展計劃性生產并及時協調倉儲,降低企業成本。
眼下,這一模式卻引發爭議。
“3月中旬,我在網上下單了一件外套,銷售界面并沒有顯示預售字樣,但付款之后,咨詢商家發貨時間時才知道是預售,至少要等半個月。”在北京工作的權女士告訴本報記者,自己經歷過的預售少則一兩個星期,多則一個月以上。
漫長的預售等待,也令山東濟南的陶女士頭疼。她認為,適度的預售等待可以理解,畢竟部分商品的生產、運輸確實需要花費時間,但如果等待過長則很難接受。“如果品質好就算了,就怕質量、尺寸不合適,最終還得退貨,白折騰一場。”
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的調查顯示,目前,各大網絡購物平臺均存在預售行為,等待時間一般在8至45天不等。業內人士透露,個別“網紅服裝”店鋪長期采用預售模式,100款新品可能只有20款是現貨,有些訂單硬生生地被拖成無法兌現的“空頭支票”。
標注不一,預售規則套路多
據了解,商家青睞預售,有其現實考量。
經營著一家線上童裝店的肖先生介紹,服裝行業貨品倉儲成本較高,一旦壓貨,涉及資金往往較大。“衣服沒上架之前,甚至是上架后銷量沒漲起來之前,我們都不敢隨便進貨。預售數據有起色了,才會去工廠下訂單。”
“賣家一般分為進貨和做貨兩類。”電商從業者趙女士解釋,進貨的店鋪,商品生產周期與上游原材料供應商、下游代加工廠的供貨及加工能力密切相關,自己無法左右。“而自己做貨的商家,由于從原料選擇到生產出貨環節眾多,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,貨期都可能推遲。”
盡管如此,若將市場風險轉嫁給消費者,顯然不合適。 共2頁 [1] [2] 下一頁 搜索更多: 預售 |